膜蛋白研究“芯”发现:L1芯片的多种玩法
我们一般可以使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将生物分子附着到传感器芯片表面:
共价固定(Covalent immobilization)
高亲和力捕获(High affinity capture)
疏水性吸附(Hydrophobic adsorption)

备注:Biacore X100或3000机型,芯片选择Classic款;Biacore 1系列、8系列、T200与S200机型,芯片请选择S款。
关于CM类型与PEG芯片的使用,可参考👇🏻
关于NTA芯片的使用,可参考👇🏻
关于Biacore cap-tag捕获试剂盒的使用,可参考👇🏻
关于抗体捕获,可参考👇🏻

而今天的主角
是膜蛋白的研究利器:L1芯片
结合过程涉及囊泡扩散到表面,以及Sensor Chip L1上的亲脂性结构掺入脂质膜中,非共价锚定囊泡。我们可以通过Sensor Chip L1上的疏水相互作用非特异性地捕获脂质体、纳米盘(nanodiscs)和其他脂蛋白颗粒。该表面为脂质膜的附着提供了位点,同时保持了CM类型传感器芯片的亲水表面特性和共价固定潜力。

根据仪器维护说明运行Desorb(除盐),然后运行Sanitize(除菌);

使用仪器推荐的缓冲液更换程序,切换到蒸馏水作为运行缓冲液;

让仪器在Standby(待机)模式下或以低连续流速通蒸馏水过夜运行;

再次使用推荐的缓冲液更换程序,切换到实验用的(无去污剂)运行缓冲液。
以低流速(2至10 μL/min)注入脂质体制备物。通常在几分钟内即可实现足够的脂质体吸附。吸附表现为响应的增加,当表面覆盖接近完成时趋于平缓。在脂质体制备物流过后,让缓冲液流过表面5至10分钟以稳定脂质体层的形成;
对于用纯脂质体制备的表面,可以使用短时间注射10至100 mM NaOH来去除松散结合的结构并稳定基线。注意:此处理可能会损坏含有添加剂(如胆固醇、神经酰胺或蛋白质)的脂质体;
在分析开始时进行几次缓冲液或再生溶液的空白注射以稳定表面。
根据脂质体组成、缓冲条件和温度,脂质体可能会在葡聚糖基质上融合,形成部分或完全覆盖传感器表面的支撑脂质双层。通常,未融合脂质体的表面吸附容量超过10,000 RU,而融合的脂质双层在某些情况下产生的响应在5,000 RU左右。
融合并释放多余脂质的过程,可能在脂质体吸附后表现为响应值的向下漂移。在注入样品之前可能需要等待响应稳定。
表面重构
为了实现OSR,首先将去污剂溶解的配体固定化或捕获在Sensor Chip L1的两亲性表面上,然后立即暴露于混合的去污剂-脂质胶束注射。胶束自发吸附到传感器表面上的亲脂性残基和配体上的疏水域上。随后去污剂从表面洗脱到缓冲液流中,留下富含配体的重构脂质双层(图1)。

混合胶束在运行缓冲液中制备,通常通过将干燥的脂质制备物溶解在缓冲液-去污剂混合物中。胶束中去污剂和脂质的比例对OSR的成功很重要,并由去污剂的CMC和脂质在给定缓冲液和温度条件下的溶解度决定。最佳比例差异很大,通常必须根据经验进行微调。
对于由辛基葡萄糖苷和POPC组成的胶束,在HBS缓冲液中发现的最佳混合物是7.5 mM辛基葡萄糖苷和3.75 mM POPC。重要的是混合胶束制备物不浑浊(浑浊表明存在囊泡),因为这将导致囊泡捕获而不是膜重构。过量的脂质通常会导致囊泡形成并产生浑浊,而过量的去污剂会损害混合胶束在表面的吸附。
制备混合胶束的推荐程序如下。为了优化脂质-去污剂比例,在建议的浓度范围内准备脂质和去污剂各五种浓度,总共25种脂质-去污剂比例。请注意,脂质和去污剂浓度都需要优化。

将10 mM氯仿中的脂质移液到用氯仿清洗过的玻璃管中,量足以产生0.1至10 mM的脂质浓度;

在氮气流下蒸发氯仿,并通过减压蒸发至少2小时去除最后的溶剂痕迹;

通过从0.5 M辛基葡萄糖苷储备液和10x浓缩HBS稀释,在HBS缓冲液中制备20至40 mM的辛基葡萄糖苷溶液;

将去污剂溶液加入脂质中,并在室温下每10分钟摇动一次,至少持续45分钟。确保脂质残留物不留在管壁上;

制备物若保持浑浊,说明去污剂太少,脂质形成囊泡而不是混合胶束。这些制备物可以丢弃;

澄清的制备物可以测试其对Sensor Chip L1的吸附性,使用已用两次40至50 mM CHAPS注射调节过的未修饰芯片。以5至10 μL/min的流速注射每种制备物1至8分钟。每次测试之间用两次1分钟的50 mM辛基葡萄糖苷注射再生表面。

膜蛋白分析综述

溶解的蛋白质

可溶性蛋白质结构域和变体

类膜环境

固定的完整细胞或细胞膜
在处理去污剂溶解的蛋白质时,在运行缓冲液中添加去污剂可能有助于防止蛋白质功能丧失。为避免传感图假象,通常在运行缓冲液中添加的浓度低于用于溶膜的缓冲液。
另一方面,在类膜环境中的分析需要无去污剂运行缓冲液,因为去污剂可能干扰脂质结构。类膜环境包括例如蛋白脂质体、重构膜、nanodiscs、Salipro技术、病毒样脂蛋白颗粒(VLPs)和苯乙烯马来酸脂质颗粒(SMALPs)。
有关SMALP的应用[2,3],可参考👇🏻
更多关于GPCR的应用(脂蛋白[4],nanodiscs[5],重构膜[6]),可参考👇🏻
获取更多SOP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