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新药再获批,是突破还是重复争议?

2 月 24, 2023

首页 > Biacore > 知识资源中心 > 医学 > 神经退行性疾病 > AD新药再获批,是突破还是重复争议?
2023年1月6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通过加速审批途径批准渤健(Biogen)和卫材(Eisai)联合开发的Leqembi (lecanemab-irmb,BAN2401,仑卡奈单抗),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AD)。Leqembi是第二款被批准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物,第一款是于2021年获批上市同样由渤健和卫材开发的Aduhelm(aducanumab,BIIB037,阿杜卡尼单抗)。曾经Aduhelm一度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而全新获批的Leqembi又是否能真正实现AD高效治疗呢?让Biacore带您在数据研究方面揭开疑惑。
图1. 全球第二款获批AD新药 — Leqembi FDA批准网页
图2. 全球首款AD新药 — Aduhelm(aducanumab)
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进行性的大脑疾病,根据《世界阿尔兹海默症报告2021》,全球有约5500万阿尔兹海默症患者,随着人口增加及老龄化程度提升,预计2030年将达到7800万。它会慢慢破坏记忆和思维能力,最终导致患者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AD的病理现象十分复杂,相关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还无法完全解释各种复杂病理现象出现的原因。虽然伴随着各类争议,目前主流观点仍认为病因是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淀粉样蛋白沉积造成神经元大量死亡。

数据比较

新药新性能,精准定位,为患者排忧解难

现今,Aβ假说清除斑块成为了药物研发的首选方案,各大药企争相选择其作为靶点进行药物研发。20年来,首款获批的AD新药Aducanumab就是一种能够特异性靶向β淀粉样蛋白(Aβ)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将沉积蛋白清理出大脑。21年获批的它伴随着临床的争议走过了两个年头,而今年获批的Lecanemab同样出自渤健与卫材,Lecanemab到底做出了怎样的改善?是否真的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呢?

在2019年度阿尔兹海默症协会国际会议上,Lecanemab(BAN2401)的原研公司BioArctic AB,在题为“BAN2401 SHOWS STRONGER BINDING TO SOLUBLE AGGREGATED AMYLOID-BETA SPECIES THAN ADUCANUMAB”的报告中给出了解释,研究使用Biacore比较了两个抗体的Aβ靶点的结合情况,此次研究与之前不同点在于并不是聚焦于Aβ单体,而是近年大家都关注的真正AD关键靶点——可溶性聚集Aβ,即低聚物(<75 kDa)和原纤维(>75 kDa)。

研究结果显示,在同样环境下,BAN2401结合Aβ原纤维的亲和力(KD=0.3 nM)、是Aducanumab与Aβ原纤维的亲和力 (KD=15 nM)的50倍,这也证明了BAN2401可以更好地与关键靶点结合,更准确完成斑块清除。而Leqembi(Lecanemab,BAN2401)的临床试验结果同样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治疗的患者β淀粉样蛋白斑块出现显著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减少,接受批准剂量Lecanemab(10 mg/kg,每2周一次)的患者从基线至第79周的脑淀粉样蛋白斑块出现统计学显著减少,而安慰剂组β淀粉样蛋白斑块没有减少。它是全球首款临床证明服药1年半减缓27%记忆力和思维衰退的AD药物。曾经Aducanumab临床实验的失败可能正是因为抗体设计没有准确靶向正确位点,而Lecanemab更准确的靶向设计在临床上确实也呈现了更好的效果。随着在研究水平上更准确靶标Aβ原纤维的Lecanemab上市,希望其可以经受住考验,真正无争议地为AD患者排忧解难。

图3. 全球第二款AD新药 — Leqembi(Lecanemab)

厚积薄发

前赴后继,更多新药在途,有待获批

AD药物的研发前赴后继,除了渤健和卫材两款已被批准的药物,大量药企仍在研发途中,Roche已投入十年有余的Gantenerumab就是其中一大候选者。在其发表的“Gantenerumab: A Novel Human Anti-Aβ Antibody Demonstrates Sustained Cerebral Amyloid-β Binding and Elicits Cell-Mediated Removal of Human Amyloid-β”文章的研究中,Biacore进一步帮助在研究阶段,确定了该抗体和Aβ的几种不同形式的亲和力情况。

研究者筛选获得Gantenerumab后,使用 Biacore 3000,固定Aβ40单体于SA芯片,固定Aβ40原纤维以及Aβ40低聚物于CM5芯片,以不同浓度的Gantenerumab作为分析物进行亲和力动力学检测。结果显示Gantenerumab与Aβ原纤维、Aβ低聚物和Aβ单体的亲和力分别为0.6 nM、1.2 nM和17 nM。可见Gantenerumab对Aβ原纤维、Aβ低聚物的亲和力远高于对Aβ单体的亲和力,这样的设计同样使得该抗体可以有更好的靶标准确性,这也与渤健对Lecanemab的设计一致。由于Biacore的高兼容性,虽然Aβ的现在的单体及聚集物形式众多,但Biacore可以提供CM5/SA芯片等等不同耗材,满足各类实验需求。只要是互作相关实验,无论是抗体的筛选、设计或表征等,都可以清晰获得相关结果。

由于Biacore不仅可以检测亲和力,还可以进行动力学研究,所以实验同时还获得了结合速率与解离速率常数kd,Gantenerumab与Aβ原纤维的解离速率 (kd= 2.8 × 10-4 1/s),以及与Aβ低聚物的解离速率相类似(kd= 4.9 × 10-4 1/s),而单体Aβ则观察到较高的解离速率(kd= 1.2 × 10-2 1/s),该结果显示该抗体的与原纤维与低聚物的解离速率更慢,证明其有更稳定的结合,也可以维持更稳定的靶点结合率,对于后续的斑块消除也可以起到持续性作用。迄今为止,Gantenerumab作为唯一获得皮下给药临床研究批准的Aβ抗体,也期待其后续的临床试验同样可以呈现更好的结果,尽快获得FDA的审批。

除了Roche之外,2022年阿尔兹海默症临床实验大会上,Alzinova AB 公司报告了其最新研究,“ALZ-201, A MONOCLONAL ANTIBODY THERAPY FOR SPECIFIC NEUTRALISATION OF TOXIC AMYLOID-Β IN ALZHEIMER’S DISEASE”,发布了其最新研究的单抗ALZ-201,研究中同样使用Biacore检测亲和力动力学。结果显示其针对Aβ低聚物具有较高的亲和力(KD=1.56nM),也具有较低的解离速率(kd=4.67×10-4 s-1),高亲和力低解离速率的ALZ-201,同样是十分值得期待的AD药物。

自阿尔兹海默症在1903年发现已有100多年,但迄今为止,AD的病因仍是疑云,Aβ56的事件为该学说的研究更添阴霾。在2003年美金刚等药物被批准后,二十多年来只批准了渤健卫材合作的两款单抗,也证明了AD药物的研发确实不易。而同样FDA的批准,让我们也看到了,在当下研究环境下,Aβ可能仍是相对能在临床看到效果的可用靶点,只是我们可以更聚焦于Aβ聚集物,来获得准确靶标的药物。

除了已上市药物,Roche与Alzinova的Aβ抗体也都在Biacore的助力下持续研究,国内的各大药企同样也争相在此赛道希望可以有所响应。Biacore作为唯一被中国、美国、日本药典收录的分子互作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AD药物的临床前开发环节。

Biacore 作为分子互作检测金标准,也可以广泛用于抗体、疫苗、多肽、小分子药物的研发、机理研究、免疫原性、质控放行等各环节,将继续为新药开发护航助力。期待AD机制的更进一步展开研究,希望已上市的药物可以真实发挥临床药效,摆脱阿尔兹海默症,还老年一份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