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蛋白偶联受体那些事儿

6 月 10, 2022

首页 > Biacore > 知识资源中心 > GPCR > G蛋白偶联受体那些事儿

引言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是哺乳动物基因组中最大的膜蛋白家族,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免疫系统等器官/组织,参与了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GPCR调控着细胞对激素、神经递质的大多数应答:视紫质保证了视觉,β-肾上腺素受体保证了血糖水平,5-羟色胺受体掌握了人类的幸福密码。同时,GPCR也是药物研发中的关键靶点,目前已获批且靶向GPCRs的药物有475种,占所有FDA批准药物的34%,药物类型涵盖丰富,例如糖尿病、肥胖、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

但是针对GPCR的新药研发存在着诸多挑战。首先GPCR靶点结构不稳定、表达量低,导致部分蛋白较难获取。纯化得到的蛋白也面临着极易失活、可溶性差的问题,需要添加去垢剂、脂类组分等维持GPCR的天然构象和活性。所以,找到一种既能保证GPCR活性状态,又能对其开展理化性质表征的检测技术尤为关键。Biacore分子互作系统即是采用了一种持续流检测技术,时刻保证GPCR处于溶液状态;无需对分子进行标记处理,减少对蛋白空间构象的影响;缓冲液兼容性高,支持各类去垢剂/脂类的存在。所以,Biacore非常适合于GPCR相关的机制探究、结构信息解读、药物开发等各种分子间的互作实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Biacore和GPCR的有趣故事吧!

01. GPCR与机械运动

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发表文章《Structural basis for CD97 recognition of the decay-accelerating factor CD55 suggests mechanosensitive activation of adhesion GPCRs》。CD97属于B类G蛋白偶联受体,参与肿瘤的分化、迁移、侵袭和转移过程,文章阐述了CD97及其配体CD55(衰老加速因子)介导免疫紊乱的病理过程。该文章借助X-ray、Biacore等技术平台揭示了GPCR CD97与CD55的结合模式及动力学参数,并结合突变实验验证了CD97分子中的D63、D81、E86、V137位氨基酸残基为介导其识别CD55的关键氨基酸,实验结果也与结构学信息相符。此研究内容为GPCR CD97与CD55的粘附力感应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图1 野生型/突变体CD97与CD55的动力学数据[1]
图1 野生型/突变体CD97与CD55的动力学数据[1]

02. GPCR与皮肤松弛

2022年,Bayer公司等单位在《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发表文章《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elaxin Family Peptide Receptor 1 Variants》。RXFP1(松弛素家族肽受体1)介导皮肤、肾脏、心脏、肺纤维化等生理过程,研究团队借助分子对接、F-SEC、Biacore等检测平台探究了RXFP1与relaxin(松弛素)的结合domain,为后续的小分子配体筛选、结构解析奠定了基础。从图2也可以看出,RXFP1的N端为介导relaxin识别的关键domain。

图2 RXFP1与relaxin的动力学表征(A图:RXF1的82-707 aa; B图:391-707aa,不含N端;)[2]
图2 RXFP1与relaxin的动力学表征(A图:RXF1的82-707 aa; B图:391-707aa,不含N端;)[2]

03. 针对GPCR的小分子筛选

制备重组高密度脂蛋白(rHDL)颗粒,是针对GPCR非常常见的纯化、储存形式。2015年,Elena Segala等人在《FEBS Letters》发表文章《Biosensor-based affinities and binding kinetics of small molecule antagonists to the adenosine A2A receptor reconstituted in HDL like particles,围绕腺苷A2A受体(与帕金森病相关的药靶蛋白)组装成的rHDL展开了小分子筛选工作。

研究人员探究了9个激动剂与腺苷A2A受体的相互作用情况,比较DDM胶束与rHDL两种状态下的腺苷A2A受体的表现差异。文章中采用NTA芯片,成功将DDM胶束或rHDL双分子层状态的腺苷A2A受体稳定的偶联在芯片表面并展开了药筛工作。

关于rHDL与小分子配体的结合信息研究,这是首次在没有放射或荧光标记示踪分子的情况下,通过SPR在rHDL重组的GPCR上实现配体亲和力和结合动力学的测量。此外,研究团队借助Biacore验证了“rHDL重组形式+含去垢剂DDM”实验方案下的pKD结果一致性,见图3,R2=0.9569。

图3 多个激动剂与不同形式的腺苷A2A受体的动力学表征与结果一致性分析[3]

图3 多个激动剂与不同形式的腺苷A2A受体的动力学表征与结果一致性分析[3]

04. GPCR与单域抗体

2020年,安进生物制药等单位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文章《Structure-guided discovery of a single-domain antibody agonist against human apelin receptor,围绕APJ(人类脂肪细胞因子受体)展开了单域抗体激动剂的研发工作。研究人员找到了单域抗体激动剂JN241-9,并全面分析了JN241-9与APJ的结构特征及动力学表征数据,为A型GPCRs分子的抗体激动剂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实验中,采用NTA芯片捕获了带His标签的APJ(纳米盘形式),并借助单循环(Single-cycle)检测方式,快速拿到了高质量的检测数据。Single-cycle是非常高效的检测方式,省去解离时间、无需摸索再生条件,也可以用于实验的条件优化。

图4 单域抗体激动剂与APJ的动力学表征[4]

图4 单域抗体激动剂与APJ的动力学表征[4]

05. GPCR与血液中Ga2+稳态

2021年,上海药物所等单位在《Elife》杂志上发表文章《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activation of human calcium-sensing receptor,围绕CaSR(人钙感应受体)如何切换非活性状态、含有激动剂PAM状态展开了探究。CaSR能感受血液中细胞外Ca2+水平的微小变化,CaSR功能障碍或其基因突变会导致Ca2+稳态失调,患家族性低钙高血症、新生儿重度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病症。

研究人员借助Biacore设备筛选到多个抗体,能特异性结合非活性状态的CaSR,从而制备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借助Cryo-EM解析CaSR的结构信息,为探究CaSR的感应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验中,直接将CaSR-ECD固定在CM5芯片上,纳米抗体作为流动相进行亲和力、动力学表征,最终筛选到NB-2D11制备对应的复合物。Biacore在得到亲和力(KD)的同时,也能计算出动力学参数(Ka/Kd),帮助我们筛选出高亲和、慢解离的互作分子。

图5 纳米抗体与非活性CaSR-ECD的动力学表征[5]

图5 纳米抗体与非活性CaSR-ECD的动力学表征[5]

06. GPCR与心血管疾病治疗

2021年,北京大学等单位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文章《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 is an endogenous β-arrestin-2-selective allosteric modulator of AT1 receptor counteracting vascular injury,围绕血管紧张素II(AngII)受体1型(AT1)展开了内源性变构偏置调节器(文中的COMP)的机制研究。AT1在血管稳态及损伤中发挥作用,此内容为心脑血管疾病揭示了新治疗策略。

研究人员把AT1固定在CM5芯片上,COMP(血管细胞外基质蛋白)作为流动相进行检测。值得注意的是,HBS buffer中加入0.01% (w/v) DDM与0.002% (w/v) CHS,可用于维持GPCR分子的天然活性及构象,相关实验结果见图6。

图6 血管细胞外基质蛋白(COMP)/血管紧张素(Ang II)/凝血酶敏感蛋白(TSP-1)与AT1的动力学表征[6]

图6 血管细胞外基质蛋白(COMP)/血管紧张素(Ang II)/凝血酶敏感蛋白(TSP-1)与AT1的动力学表征[6]

07. 高通量配体筛选平台搭建

2019年,上海科技大学等单位在《Anal Chem》上发表文章《Accelerating the Throughput of Affinity Mass Spectrometry-Based Ligand Screening toward a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围绕A2A腺苷受体(A2AR)展开了基于亲和质谱的高通量配体筛选平台的搭建工作。A2AR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GPCR靶点,常用于免疫肿瘤、炎症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课题组借助Biacore设备完成了15个潜在配体与A2AR的识别-结合模式的进一步确证工作(单剂量实验与精确动力学表征),最终找到了高亲和识别A2AR的配体3288。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了Biacore控温功能,检测10℃条件下配体-受体的互作情况,同时也在实验体系中添加了0.1% (w/v) LMNG与0.02% (w/v) CHS。精确的控温效果与去垢剂兼容性,既保证了GPCR的活性,也满足了多元化的实验设计

图7 针对A2AR的结合配体筛选及动力学表征数据[7]

图7 针对A2AR的结合配体筛选及动力学表征数据[7]

08. 重构脂质双分子层

如何在体外重塑并稳定GPCR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并展开对应的药筛工作,一直都是备受瞩目的研究内容。2003年,犹他大学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中心在《Analytical Biochemistry》上发表文章《Capture and reconstitution of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on a biosensor surface,以两个趋化因子受体(CXCR4与CCR5)作为模式系统,将构象抗体固定于L1芯片表面,从细胞裂解物中定向抓取GPCR蛋白,形成近天然状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优化GPCR的可溶条件筛选、分析GPCR特性等提供了新思路。

经验证,此实验方案具有(1)无需纯化受体蛋白;(2)受体均匀分布、朝向统一;(3)可达到高偶联水平,用于低分子量的配体检测工作。如图8所示,首先将1D4抗体固定在L1芯片表面,参考芯片指南(3.3 mM POPC +5 mM Chapso)构建脂质双分子层,然后定向捕获CXCR4。实验人员使用了多组构象敏感型抗体与CXCR4进行配对测试,结果均说明Biacore平台可被广泛用于研究膜相关受体。

图8 重构脂质双分子层实验流程及构象敏感型抗体的测试实验[8]

图8 重构脂质双分子层实验流程及构象敏感型抗体的测试实验[8]

通过今天的案例分享,我们可以看出Biacore在围绕GPCR展开理化性质表征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 可提供动力学、亲和力参数:多维度解析研究内容,提供定性定量的实验数据;
2. 温控范围4-45℃(±0.003℃):满足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实验条件设计;
3. 兼容去垢剂:还原GPCR的脂质双分子层环境;
4. 芯片种类丰富:例如L1芯片,可直接在芯片表面构建脂质双分子层;
5. GPCR兼容性高:多聚体、纳米盘(nanodisc)、重组高密度脂蛋白(rHDL)等,多样的实验方案可供参考;
6. 支持单循环动力学:省事省力的完成实验,无需摸索再生条件、节省解离步骤;
GPCR作为跨膜蛋白家族中的翘楚,介导着众多至关重要的信号通路。随着对GPCR结构生物学、药理学和药靶结合模式更加深入的研究,大量新药靶点的发现,GPCR药物研发将继续新的征程。Biacore作为分子互作检测的“金标准”,在探究分子机制、药靶结合表征、抗体/小分子化药筛选等方面也有着非常丰富的成功案例 。
参考文献:

[1] Structural basis for CD97 recognition of the decay-accelerating factor CD55 suggests mechanosensitive activation of adhesion GPCRs. 2021.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elaxin Family Peptide Receptor 1 Variants. 2022.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3] Biosensor-based affinities and binding kinetics of small molecule antagonists to the adenosine A2A receptor reconstituted in HDL like particles. 2015. FEBS Letters.

[4] Structure-guided discovery of a single-domain antibody agonist against human apelin receptor. SCIENCE ADVANCE. 2020

[5]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activation of human calcium-sensing receptor. Elife.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