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科研

首页 > Biacore > 知识资源中心 > 基础科研

双抗分子如何开展效价测定,使用Biacore就对了

重组蛋白、疫苗、血清等样品的效价测定工作,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啦。小编团队此前也整理了诸多案例及实验方案解读及介绍,详情见: ☞ 效价测定知多少,SPR技术把你教 不止测定亲和力!Biacore让你轻松测定各类分子浓度 今天,就让我们聚焦于双抗分子,看看如何针对双抗分子展开高效的效价测定工作! 罗氏制药收购的基因泰克公司于2022年1月28日宣布,FDA已批准使用Vabysmo (faricimab-svoa) 治疗湿性或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nAMD)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DMF) 、视网膜静脉阻塞 (RVO)...

了解更多

NAD+,NADH,NADP+,NADPH 傻傻分不清楚?Biacore助力NADPH调控表观遗传重大发现

NAD+、NADH、NADP+和NADPH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电子传递链上作为四种重要的辅酶承载着电子传递的作用,正是它们的相互转化,才使得细胞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正常进行。这四种辅酶分子量和结构高度相似,往往只相差1个氢原子或者1个磷酸基团,而且生理功能上四者往往相互转化、结伴而行,因此这使得传统研究方法很难对它们进行有效区分。所以,近些年来,针对它们的相关研究并未有突破性的研究进展。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杜文静研究团队在Nature Metabolism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NADPH levels affect...

了解更多

PROTAC赛道卡脖子问题如何突破?

PROTAC(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概念早在2001年就出现了,实际上,直到2015年Pomalidomide为E3泛素连接酶配体的dBET1 PROTAC成功降解BET蛋白,PROTAC领域才进入快速发展期。究其原因,E3泛素连接酶配体的稀缺成为制约PROTAC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近日,PROTAC明星公司Arvinas使用Cytiva Biacore分子互作仪发现了全新的E3泛素连接酶配体,成功“扩容”E3泛素连接酶库。这其中Biacore在不同层面上的应用大大拓展了PROTAC领域的玩法,接下来我们就一睹为快。...

了解更多

新火花! Biacore与冷冻电镜,揭示PI3Kα全新药物结合位点

磷脂酰肌醇3-激酶 (PI3K) 是体内一种重要的脂质激酶,在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等重要生命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信号调节作用。PI3K可分为三类 (I–III) ,其中I类PI3Ks又细分为IA类和IB类。PI3Kα属于IA类,由催化亚基p110α和调节亚基p85α组成,是所有癌症中最常突变的激酶,在约13%的实体瘤患者中检测到其致癌突变。 越来越多的PI3Kα抑制剂在临床试验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目前可用的PI3Kα小分子抑制剂不能区分野生型蛋白 (WT)...

了解更多

胞内特定蛋白糖基化修饰新工具:双特异性RNA适配体

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是细胞中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其中O-GlcNAc可修饰人类八千多种核质蛋白,调节蛋白质功能,并与肿瘤、代谢性疾病等相关。细胞内的糖基化修饰往往同时发生在很多蛋白质上,如何在细胞内调控特定蛋白的糖基化修饰,而不影响其他蛋白,一直是糖蛋白研究的一个桎梏。 今年初,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佐治亚大学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双特异性RNA适配体,利用此工具实现了细胞内特定蛋白 (β-catenin)...

了解更多

讲真,临床VEGF药物你都用对了吗?

说起VEGF,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为长期霸占标靶TOP10的明星靶点,横跨癌症、眼科、心血管等众多领域,临床用药更是包罗万象,涵盖小分子、抗体类、AAV、小核酸等。VEGF家族中的VEGF-B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究其原因,在某些癌症中VEGF-B抑制剂临床用药无效,使得研究VEGF-B的作用机制成为迫切需求。2023年8月,中山大学李旭日研究团队等发表文章《VEGF-B prevents excessive angiogenesis by inhibiting FGF2/FGFR1...

了解更多

别构激酶抑制剂的避孕分子机制新发现

近30年来,蛋白激酶作为一个有潜力的药物靶点受到广泛的研究,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我不是药神》的格列卫,其本质就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特效药,格列卫会竞争性抑制ATP受体与酪氨酸的结合位点,通过阻止酪蛋白磷酸化来抑制信号的传递。与这种ATP位点激酶抑制剂相比,靶向激酶别构口袋的小分子抑制剂更能精准靶向靶点。然而,尽管别构激酶抑制剂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通过验证的亲和力高的别构激酶抑制剂的例子相对较少。 2023年6月3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Gunda I....

了解更多

长效抗体开发新策略

人血清白蛋白 (Human Serum albumin, HSA) 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是一种单体多结构域大分子,其表现出非凡的配体结合能力,为许多内源性和外源性分子提供了储存和载体。至今,已被报道的HSA生物技术应用包括,植入式生物材料、外科粘接剂和密封剂、生物色谱、配体捕获和融合蛋白。其中,以人血清白蛋白为靶点提高生物药物的血清半衰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证实。2023年5月,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杂志上发表的《Serum albumin binding knob domains engineered...

了解更多

Biacore助力选择性IKZF2“分子胶水”的发现和表征

近几十年来,随着结构生物学的发展,已经发现了数千种与疾病相关的蛋白结构,传统的药物研发通过调控这些蛋白结构和活性来治疗疾病。然而传统的小分子和抗体药物只能靶向大约20%的蛋白,大约80%与疾病相关的蛋白由于缺少可以结合的口袋导致难以成药,也就是不可成药蛋白。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靶向蛋白降解技术可以降解这些蛋白。研究者们通过细胞内两个最重要的降解途径(蛋白酶体和溶酶体)来降解与疾病相关的蛋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蛋白降解剂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类是PROTAC,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靶蛋白。...

了解更多

嗨,您的抗体几分“甜”?

糖基化是一种结构多样且复杂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对于抗体而言,糖基化与抗体稳定性、免疫原性、效应功能紧密相关,最终影响抗体药物的生物活性、安全性、有效性。糖基化修饰遍布于抗体不同区域,其中在Fc部分的CH2域中具有保守的N-糖基化位点,通常位于Asn297(图1)。图1:IgG1抗体结构示意图 针对于抗体药物,尤为关心糖基化修饰对于抗体药物效应功能的影响。单克隆抗体糖基化修饰多数为N-连接的聚糖,其中Fc段N-聚糖可以通过影响CH2结构进而影响Fc与各类Fc效应因子的结合,最终产生对于效应功能的影响(表1)。...

了解更多

分子动力学模拟+Biacore携手揭开药物设计新纪元!

2022年末“能写会说”的Chat GPT的上市,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缩影。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在生物学研究的范畴中,人工智能辅助、计算机辅助的步伐也从未停滞。窥其内核,其实是因为实验和理论已经不再是唯二的两种研究方法,计算生物学 (Computational Biology) 带来的模拟实验大大推进了研究进程。模拟是联系理论与实验的纽带,在解释实验现象,预测理论结果中起着关键作用。 图1:生物实验设计逻辑...

了解更多

免疫先锋:IgM研究新突破

免疫球蛋白M (IgM) 胚胎发育和体液免疫反应期间出现的第一个抗体,是迄今为止实际发现的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最大抗体。从生物的种系发生上看,IgM也是最原始的抗体。在个体发育中,机体最先合成的抗体也是IgM,其后才相继出现IgG与IgA等其它亚型的抗体,因此在机体感染的早期,IgM起着先锋免疫的重要作用。 Biacore等技术协助您揭开 —— FcμR与mIgM、pIgM、sIgM结合的谜题IgM以5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机体中,包括单体、B细胞受体 (BCR) 复合物中的膜结合IgM (mIgM) 、血清中的五聚体 (pIgM)...

了解更多

神奇的蜗牛丨Biacore揭示蜗牛多糖的生物学活性

说到蜗牛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这种小生物在爬行时会从体内分泌出一种黏液,其高黏性可以让蜗牛爬行和栖息在潮湿的岩石或树木上。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这种自然界中生物的粘附现象对医用仿生材料的研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蜗牛黏液这种天然黏附特性和不明显的生物活性,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伤口修复天然生物粘合剂。在伤口管理中外科缝合仍然是重新连接受伤组织的金标准,但具有疼痛、缝合部位感染以及皮肤疤痕等问题。近年来新型的生物粘合剂表现出优越的机械性能和功能,却仍然缺乏湿粘接能力和生物相容性。2023年1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明一团队在Nature...

了解更多

Biacore检测蛋白与核酸相互作用的常见问题 — 从核酸适配体说起

蛋白质与核酸之间的结合是一类经典的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很多非常重要的生物过程中的核心步骤,例如DNA的复制与转录、转录因子的调控、mRNA的翻译、非编码RNA介导的表达调控等等。对于蛋白与核酸的互作,除了有EMSA(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电泳迁移率实验)等偏定性的检测方法外,很多情况下还会要求对蛋白与核酸的亲和力给出具体数值以便于比较;而Biacore就可以用于蛋白与核酸相互作用的定量检测实验,给出结合反应的动力学以及亲和力参数等信息。...

了解更多

Biacore助力PROTAC解析三元复合物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s,PROTAC)是一种靶向诱导蛋白降解的新兴技术,最早于2001年由耶鲁大学Craig Crews教授团队所提出。PROTAC利用机体内天然的泛素蛋白酶系统 (UPS) 实现目标蛋白 (POI) 的靶向降解,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PROTAC是一种具有双功能的分子,由靶蛋白配体以及E3泛素化连接酶配体通过合适的连接体所组成,其中一个配体能够与靶蛋白结合,另一个配体则用来招募 E3 连接酶(E3...

了解更多

生物芯片传感技术如何助力搭建高质量核酸筛选平台

高通量基因文库的筛选平台搭建已被广泛用于转录调控上下游相关基因寻找、药物靶点/核酸适配体筛选、基因疗法等研究领域。值得注意的是,生物芯片传感技术以其无需标记、可再生、多通道等优势为核酸筛选提供了一条无酶、免扩增的新路子。接下来,就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览生物传感芯片如何助力高质量核酸筛选平台搭建吧!2021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基因安全评价与应用团队借助Biacore T200,开发了针对核酸靶标的多重、可再生的生物传感技术,为转基因检测提供新的高效手段,相关文章《A multiplex and regenerable...

了解更多

基于药典标准的原料研发与质控新方案 — Biacore 在诊断试剂研发与生产中的应用

2019 年新型冠状病毒 COVID-19 来势汹汹,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体外诊断 IVD 行业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疫情之下各 IVD 企业奋起勃发,中国 IVD 企业更是冲出国门,为全球的疫情抗击做出了重要贡献。 Cytiva 中国 Biacore 团队同样担负起历史使命,通过免费赠送芯片助力新冠研究,全天候支持新冠研究实验设计以及举办多场 Biacore 线上培训与讲座等活动,为抗击新冠贡献一份力。 作为中美日等多国药典收录的互作检测技术,Biacore...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