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

首页 > Biacore > 知识资源中心 > 药学

诊断原料替代,想说“I do”口难开

体外诊断市场现状及原料企业的挑战 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从2015年约427.5亿元增长至2019年约805.7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达到17.2%。体外诊断市场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上游核心原料需求的快速增长。目前,体外诊断试剂核心原料外采占比依然较大,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其中分子诊断酶和单抗产品是两项最大产品,也是目前国内生物原料企业必争之地。 图1:2016~2021年全球各地区IVD市场预计复合年均增长率 (%)...

了解更多

“多”用途,“肽”给力——Biacore 在多肽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多肽通常指不超过 100 个氨基酸构成的肽链。多肽药物集合了化学药物和蛋白类药物的优点,如分子量小、免疫原性低、生物活性高等,成为 21 世纪极具发展前途的药物。 目前,已有多款多肽药物获批上市,如胰岛素、生长激素、依特卡肽等。Biacore 作为中美日药典收录的分子互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肽药物的筛选、机理研究、长效化、免疫原性和质控放行等环节,为诸多多肽药物开发提供了关键数据。 Biacore 进行多肽药物筛选的原理主要基于动力学数据,其中 ka 反映药物与蛋白的结合快慢,kd 反映药物结合靶标的稳定性,KD...

了解更多

单域抗体研究“多面手” :Biacore助力对抗肉毒杆菌毒素

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BoNT)是一种由厌氧细菌产生的剧毒物质,会导致神经麻痹,目前没有官方批准的特效药。 单域抗体(sdAbs)由于其高亲和力、稳定性、溶解性和组织渗透性,被认为是对抗BoNT的很有潜力的候选药物。2025年2月北京药理毒理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等单位在《Heliyon》发表文章,报道了他们获得的一种针对肉毒杆菌毒素A(BoNT/A)的单域抗体(sdAbs)。...

了解更多

医药创新星河璀璨:2024年Biacore助力FDA获批药物盘点

202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完美收官,全年共批准13款抗体新药,创下历史新高! 至此,FDA批准的抗体药物累计达143款,标志着生物医药正式迈入“精准制导”的新纪元。13款抗体新药中,3款为双特异性抗体,10款为单抗,如同繁星点亮了多个疾病治疗的“无人区”。 Biacore...

了解更多

Biacore助力疫苗创新:狂犬病毒铁蛋白疫苗的研究之路

狂犬病作为一种致死率几乎100%的疾病,预防性狂犬疫苗的接种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在病毒入侵之前建立起免疫防线。 2024年10月南开大学和山西大学等单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Self-assembling nanoparticle engineered from the ferritinophagy complex as a rabies virus vaccine candidate”的文章,报道通过非共价方式偶联狂犬病病毒糖蛋白III (GDIII)...

了解更多

如何加速细胞株开发,有效提升双抗精准筛选?

在抗体药物与诊断原料研发前期,高通量抗体效价测定对于高效的细胞系开发 (CLD) 过程非常重要。对于工作流程早期的效价筛选,单个细胞株样品量少,表达丰度低,尤其是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后简称为双抗)其研发过程会存在大量由于错误组装产生的产品相关杂质。 在筛选的时候,不仅需要筛选出能高效表达大量双抗的细胞株,还要找到那些产生正确组装双抗的细胞株。因此,此类抗体的细胞株开发较为复杂。筛选出稳定高产的细胞株可以降低开发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了解更多

IL-17赛道大爆发,明星药企都用Biacore做了啥?

2024年8月27日,NMPA批准恒瑞夫那奇珠单抗和智翔金泰赛立奇单抗用于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上市申请,国产单抗姐妹花一举打破IL-17赛道长期被进口产品垄断的局面。回顾IL-17生物药研发历史,无论是诺华、礼来等MNC,还是本土Pharma、Biotech企业都使用Biacore进行了广泛的应用。接下来简举几个案例,一睹各大企业的应用思路。2015年Secukinumab作为全球首款获批的IL-17A单抗用于银屑病,并于2018年获得CFDA批准开启了中国银屑病治疗的白介素时代。根据披露资料显示,在苏金单抗的研发中,Biacore被...

了解更多

双抗分子如何开展效价测定,使用Biacore就对了

重组蛋白、疫苗、血清等样品的效价测定工作,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啦。小编团队此前也整理了诸多案例及实验方案解读及介绍,详情见: ☞ 效价测定知多少,SPR技术把你教 不止测定亲和力!Biacore让你轻松测定各类分子浓度 今天,就让我们聚焦于双抗分子,看看如何针对双抗分子展开高效的效价测定工作! 罗氏制药收购的基因泰克公司于2022年1月28日宣布,FDA已批准使用Vabysmo (faricimab-svoa) 治疗湿性或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nAMD)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DMF) 、视网膜静脉阻塞 (RVO)...

了解更多

Biacore在核药研究领域最新进展

放射性药物(或称“核药”)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通常由放射性同位素搭配专门定位于特定器官及组织的分子试剂组成。放射性药物能利用其所标记载体的生物学特性反映病变基因、分子、代谢及功能状态,能够更早期、更特异地洞察疾病分子层面的信息,同时还可利用放射性核素的射线能量准确杀伤肿瘤,目前已成为疾病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的强有力手段。至今为止,各类药物在早期研发及申报过程中均会大量使用Biacore来完成相关研究,包括但不限于抗体药物、小分子药物、多肽类药物、ADC药物、放射性药物等,其中超过85%的已上市抗体药物均采...

了解更多

精华纯享:ADC指导原则之活性检测

自DS-8201展示其惊世骇俗的临床疗效后,抗体偶联药物 (ADC) 引发全球研发的浪潮。为规范和指导ADC产品的研发与申报,CDE发布《抗体偶联药物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此原则的颁布,为ADC在研发、生产、质控等诸多环节给予了明确指导。图1:公告发布截图精读ADC指导原则可以发现,针对ADC活性检测主要集中于三大方面: 1、产品设计方面:需从靶向性、在体内循环中的稳定性以及生物学活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2、生产工艺方面:需关注由于小分子特性以及生产工艺因素而引起的质量属性变化(如生物学活性)。...

了解更多

效价测定知多少,SPR技术把你教

每年季节更换之时,便是病毒性感冒、流感高发的时段。流感病毒容易发生突变或流行株改变,所以每年相关单位需要对预测毒株进行新流感疫苗的研发工作。然而,每批疫苗放行之前,都需要对其进行效价测定,才得以面世。...

了解更多

利剑显锋芒:2023年Biacore助力FDA获批药物盘点

近日,美国FDA药物评价和研究中心 (CDER) 发布了2023年度的新药获批报告,2023年对医药行业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在这一年共计批准了55种创新性疗法,这一数字比2022年增长了约50%。据公开资料显示,Biacore这把创新药利剑再显锋芒,在过去的一整年的新药研发及申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让我们从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为大家细致探究。 图1:Leqembi (lecanemab-irmb) 2023年1月6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FDA)加速批准卫材 (Eisai)...

了解更多

新型双特异性抗体Zanidatamab结构设计及活性验证思路

自拉罗替尼与恩曲替尼问世以来,广谱抗癌呈现千帆竞发的趋势。Zanidatamab作为大分子类药物的明星代表,先后获得FDA给予的孤儿药认定,快速审批认定,突破性疗法认定,成为双抗药物领域“最亮的崽”。 近期,Zymeworks公司发表文章《An anti-HER2 biparatopic antibody that induces unique HER2 clustering and complement-dependent...

了解更多

诺奖得主的选择:HIV疫苗研发原来靠它

随着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揭晓,再次将mRNA技术推到了聚光灯下。获奖者之一,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德鲁·韦斯曼 (Drew Weissman) 一直专注于RNA和先天免疫系统生物学的研究,除了大家都熟知的新冠mRNA疫苗的研发,Drew Weissman在HIV的基础研究,以及HIV包膜免疫原的开发中也有许多科研成果。而在这一系列的文章中我们都看到了一个共同的身影,就是经典的分子互作技术Biacore。 2022年在Cell reports上发表的题为“mRNA-encoded HIV-1 Env trimer...

了解更多

尊嘟假嘟,巨细胞病毒抗体研究有它就够了

人巨细胞病毒 (HCMV) 是一种双链DNA β-疱疹病毒,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中CMV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生命。HCMV利用特定的糖蛋白复合物(如gB和gH/gL)来介导病毒对宿主细胞的附着、融合或内吞。gH/gL/gO异源三聚体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 (PDGFRα) 的互作介导病毒进入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五聚体gH/gL/UL128/UL130/UL131A与神经母细胞素-2 (Nrp2) 结合,启动上皮细胞的病毒内吞作用。...

了解更多

FDA:基于SPR建立流感中和抗体筛选的方法

流感的季节性反复使人们更加关注为重症患者输注异源特异性抗体的潜在益处。2023年美国FDA生物制品评价与研究中心 (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BER) 发表了题为“Method for screening influenza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in crude human plasma and its derivatives using SPR”的文章,介绍了采用Biacore评估人血浆样品和IGIV产品(intravenous...

了解更多

Biacore十八般芯片知多少 — L1芯片构建膜蛋白药物筛选体系

膜蛋白作为细胞膜上的重要分子,身负细胞的“守卫”、“快递员”、“信使”等多重身份,异常的膜蛋白功能与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炎症等多种重大疾病相关。据报道,在FDA批准的小分子药物中,以膜蛋白为靶点的药物占60%以上,抗体药物中超过一半也以膜蛋白为靶标。膜蛋白已然成为重要且主要的药物靶点。 天然状态下膜蛋白与细胞膜脂双层相辅相成,而在靶点研究和药物开发中,通常需要将膜蛋白从细胞膜上剥离、纯化出来。膜蛋白的制备包括去垢剂抽提、病毒载体、人造脂质膜、聚合物稳定技术等多种方法,其中利用SMA (styrene maleic...

了解更多

Biacore助力流感病毒跨种传播机制及药物研发

在如今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新冠未去,流感病毒又不时卷土重来。流感病毒由于基因容易发生变异,突变成新的流感病毒变异株,因结合诱发突变带来的耐药性一直困扰着抗病毒新药的发现,急需发展新型抗病毒药物。此外禽流感病毒频繁地从禽类跨物种直接传播感染人类,给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 Biacore作为分子互作的“金标准”,在新冠病毒入侵机制以及治疗性药物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就来看看Biacore在流感病毒的研究中提供了哪些核心数据。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PLoS Pathogens》发表的题为 “Selective...

了解更多

小分子药物筛选好助手,Biacore高灵敏分子互作

小分子药物主要是指化学合成药物,具有使用广泛、理论成熟等优势。小分子药物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我们熟知的阿司匹林,就是18世纪80年代后期诞生的一类经典非甾体抗炎药,以其良好的解热阵痛、抗风湿作用成为了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在小分子药物开发前期,免不了从成千上万的小分子里筛选出候选药物,本次小编为各位老师介绍了两篇关于小分子药物筛选的新文章,一起来看看,Biacore在小分子化合物筛选中,是如何助力研究者开发新型小分子药物。研究显示,GPSM1(G蛋白信号调节剂1)与T2D和体重指数BMI强相关,然而GPSM1是如何调控,又是针对哪种...

了解更多

Biacore双标智测,疫苗安全更高效

在疫苗生产过程中,病毒血凝素 (HA) 和宿主细胞蛋白 (HCP) 的准确量化对于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这两者的精准定量不仅可以控制疫苗质量,还可能进一步改善疫苗的免疫原性。 流感疫苗的效力与HA浓度相关,现有定量HA最常见的通过单径向免疫扩散法 (SRID) 来实现,另外,还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ELISA) 、神经氨酸酶 (NA) 活性分析、HPLC法、血凝分析法以及qPCR等方法实现。但是以上方法,存在精度和灵敏度较低、费时费力、速度慢及需要分析前制备样品等缺点。 而宿主细胞蛋白 (HCP)...

了解更多

小分子、多肽、蛋白一网打尽,看Biacore在肾病药物研究中大显身手

2023年3月9日是第十八届“世界肾脏日”主题为“人人享有肾脏健康,未雨绸缪,支持弱势群体”。近年来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多数肾脏疾病早期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慢性肾脏病又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而肾脏纤维化(renal fibrosis)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途径,参与多种肾脏疾病的发展。...

了解更多

新药研发 | Biacore助力HER2靶向药物研究

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在多个癌种当中高度表达,其中包括乳腺癌、胃癌、胃食管交界腺癌等。HER2靶向药物如Herceptin (trastuzumab,曲妥珠单抗) 、Kadcyla (Ado-trastuzumab emtansine,恩美曲妥珠单抗) 及Enhertu (fam-trastuzumab deruxtecan,德曲妥珠单抗) 已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乳腺癌,但这些药物仍然面临获得性耐药性及严重不良反应的问题,因此,在新药开发上还是存在比较大的需求:...

了解更多

毒蛇不再可怕 | Biacore助力抗蛇毒广谱抗体的开发

全球每年有超过580万人存在遭遇毒蛇的风险,有近270万人因蛇咬伤而入院,其中约10万因此丧生,另有约40万人被迫截肢或落下终身残疾。蛇咬伤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仅在印度,每年就有多达280万人被蛇咬伤,其中有约4.6万人死亡(数据来源:联合国官网)。...

了解更多

Biacore引领抗体设计新风尚-pH敏感性改造

话接上回,基于抗体的抗癌疗法旨在靶向肿瘤细胞上存在的抗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癌细胞过表达的靶抗原在正常组织中也存在低表达。在这些情况下,为了降低抗体毒性,一种策略是利用肿瘤细胞相对于正常细胞更高的抗原密度。这种方法需要调节抗体-抗原亲和力。(☞ 号外!号外!Biacore爆出CAR-T设计惊天大秘密!)当然我们也知道只有当肿瘤细胞及其周围基质上存在显著的抗原过表达时,才能应用基于亲和力的方法,于是科学家们逐渐开始使用另一种策略。 厌氧糖酵解效应...

了解更多

打破惯性思维,重构亲和力与活性新关系

亲和力是表征抗体药物属性的关键指标之一。常规的抗体药物研发,从最初的筛选阶段就将获取高亲和力抗体作为首要目标。随着160多个抗体药物的成功上市,“高亲和力是优秀抗体的必备条件”成为业界的潜共识。但是,在激动型免疫调节性抗体领域,这一潜共识是否依然成立? 最近南安普顿大学Martin J. Glennie、Mark S. Cragg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重磅研究,颠覆了人们的常规认知(图一)。图1:文章截图 研究人员首先以CD40为靶点,探究亲和力对激动型免疫调节抗体活性的影响。选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ChiLob...

了解更多

年度盘点:2022年Biacore助力在FDA获批的抗体药们

如果以1975年杂交瘤技术的发明作为一个重要节点,抗体药发展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从早期的鼠源单抗,到后来的嵌合抗体,再到人源化与全人源,对抗体的优化从未停止。发展至今,从1986年FDA批准第一批单克隆抗体起,目前已有100多种抗体药物获批上市,抗体药物所带来的市场估值正逐年攀高,预计到2050年将会产生300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可见,抗体药领域已经发展成为未来生物药的主力军之一。抗体类药物无论从研发还是生产阶段,都远远难于其他药物,但是谁能克服这些困难,也必将迅速抢占市场,拔得头筹。 Biacore...

了解更多

降糖赛道:分子互作技术助您笑傲江湖

这两年集采“灵魂砍价”的新闻频频出现,特别是在胰岛素领域尤为突出。据估算,2021年全国胰岛素集采量2.1亿支,涉及金额170亿,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 48%。胰岛素集采对于药企而言,喜忧参半。喜的是,集采后中外企业的市场格局会发生变化,有利于推进中选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新药研发,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忧的是,短期内股价下降,营收数字下滑,集采阵痛明显。此刻,对于药企而言,研发出质优价廉的产品成为当务之急。今天,我们就通过赛诺菲研发Insulin aspart...

了解更多

药物研发第三次浪潮?把握小核酸药物递送新技术助你成为弄潮儿

核酸药是现今药物研发的热点领域之一,在传染性疾病、肿瘤、慢性病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在核酸药物的众多类型中,小核酸药物由于具有靶点丰富、研发周期短、药效持久等特点,临床优势日益凸显。2021年,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规模达到32.5亿美金,过去四年行业复合增长率达到33%,预计2024年将达到86亿美金。小核酸药物开发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环节,分别是序列设计、合成与修饰以及递送系统,而该市场未来几年主要增长驱动力正是来自于全新递送技术的突破。...

了解更多

还在为“肥胖”焦虑?且看Biacore助力创新减肥药物更新迭代

长假过后,“减肥”总能成为朋友圈的关键词,但其实正常范围里的体重增加只需要控制饮食与加强运动即可解决。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超出一般范围的肥胖症患病人数正在逐年升高,全球近20亿人超重或肥胖,这类患者除了体重的异常增加,还伴随着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多种风险,当减肥成为健康的必需条件,一个广阔的减肥市场随之成形。...

了解更多

抗体药物研发新模式:AI + Biacore

新型冠状病毒自2019年底疫情爆发以来,在传播过程中不停的发生突变,尤其是像新冠这样的RNA病毒,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全球范围内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已经发现超1000种,值得关注的新冠病毒变异株有五种:Alpha、Beta、Gamma、Delta和Omicron。这些突变株给新冠中和抗体的研发带来了巨大挑战。一些已经上市的抗体药物,对新冠突变株的中和活性明显降低 1。传统的抗体优化方法如定点突变、噬菌体展示技术,通量低、耗时长,无法快速获得针对不同新冠变体的高效中和抗体,急需一套高通量且智能的优化中和抗体的方法,提高现有新冠中和抗体的中和...

了解更多

机体最大的器官,怎么保护Ta?

人体的免疫系统如何及时高效地抵御“外来入侵者”呢?高中生物课本上就有提及 — 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其中冲锋陷阵的第一道防线便是皮肤和粘膜组织(物理屏障),其可以阻挡大多数病原体入侵机体。与此同时,皮肤覆盖全身表面,作为机体最大的器官,成人的皮肤面积约为1.2-2.0 m2。这么重要、看得见摸得着的“好朋友”,与我们密不可分。...

了解更多

群雄逐鹿,GLP-1RA赛道到底谁是最终赢家?

2022年5月13日,FDA正式批准了由礼来研发的双靶点受体激动剂Mounjaro(Tirzepatide),用于治疗II型糖尿病和肥胖(图1)。Tirzepatide是一个含有39个氨基酸的多肽,可同时激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受体,有效控制血糖。临床研究表明,Tirzepatide在改善血糖方面比其他治疗方法更有效。 图1 Tirzepatide FDA批准文件...

了解更多

让疟疾无所遁形,共创无疟新世界

一说到疟疾,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这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给人类。虽然我国在抗疟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疟疾作为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还在威胁着人类健康。科研工作者一直在寻找新的病媒控制方法、诊断试剂和抗疟药物等,希望加快全球抗击疟疾的步伐,共创无疟世界。 在疟疾的相关研究中,Biacore...

了解更多

重磅获批,双管齐下,Biacore助力眼科药物进入多靶点时代

罗氏制药双特异性抗体 Vabysmo(faricimab-svoa)在日本获得批准,之前其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时就引起了广泛关注。Vabysmo用于治疗新生血管性或“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或wet AMD)和糖尿病黄斑水肿(DME),这两种疾病是美国成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Vabysmo代表着眼科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了解更多

消除肝炎不容等待,Biacore始终陪伴左右

7月28日,又将迎来世界肝炎日。2021年,世卫组织(WHO)以“Hepatitis can’t wait”为主题庆祝世界肝炎日,呼吁各国共同努力,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这一公共卫生威胁。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WHO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有超过 3.54...

了解更多

Delta-Omicron多价嵌合疫苗来啦!

2019年末新冠疫情爆发,开启了一场人类与新冠病毒的持久战,至今仍未停止。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指出, “在这场全球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国人民为全人类作出了贡献。” 疫苗研发对打赢新冠病毒持久战的关键性不言而喻。 近日新冠疫情形势又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Delta和Omicron变异株再次掀起了全球疫情浪潮,使用增强原型,变异特异性疫苗,还是使用覆盖范围更广的流行和新出现的变异的多价疫苗,成为了科研工作者们讨论的热门话题。 2022年4月,高福院士团队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Protective...

了解更多

二甲双胍靶点终破解,Biacore技术显神威

二甲双胍(化学式C4H11N5,分子量129.164)是一种天然化合物的衍生物,是治疗二型糖尿病最常用药物。近年来,人们发现二甲双胍有各种神奇作用,除了降低血糖,它还有潜在的抵抗糖尿病所引起的多种癌症的效果等;对于健康人群,二甲双胍也很可能有抵抗衰老、延长寿命的作用。然而,二甲双胍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例如,它只能作用于肝脏、肠道等少数几个组织,对脂肪组织则束手无策。因此,如果能设计出专一性靶向脂肪组织里的二甲双胍靶点的药物,一定能为日益严重的营养过剩等各种代谢性疾病的治疗带来福音。 AMPK(AMP-activated...

了解更多

关爱女性健康|宫颈癌中和抗体筛选与疫苗设计新思路

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宫颈癌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大多数宫颈癌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目前已分离出的HPV达100多型,其中至少15种病毒型可导致宫颈癌或其他恶性肿瘤。通常,80%~90% 女性在其一生中都会感染 HPV ,大部分能自动清除,但高危型别的 HPV 持续感染可能会引起癌前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进展为宫颈癌。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最有效地预防及控制宫颈癌的措施有:1.  HPV 疫苗接种;2. 定期子宫颈癌筛查;3....

了解更多

Biacore助力新型再循环抗体的研究

补体系统是先天免疫中的重要机制,提供了对微生物感染的强大防御。补体系统失调时会引起多种肾相关疾病,包括狼疮性肾炎、C3肾小球肾炎、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综合症(aHUS)、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PNH)。其中aHUS和PNH为罕见的血液疾病,具有生命危险,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治疗。...

了解更多

年度盘点:2021年借助Biacore在 FDA获批上市的抗体药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2022已经来临,过去一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新药审评工作也已画上句号。回首过去的一年美国FDA共批准了50款新药上市。从历年的数据来看,这一数字在过去十年中排名第三,考虑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这个数量已经非常亮眼。从这些获批上市药物的分布种类看,FDA今年共批准9款抗体新药上市,累计批准上市的抗体新药达到108款。 作为同时被中、美、日药典收录的分子互作检测技术,Biacore...

了解更多

关爱老人,让“夕阳”更美 — Biacore在帕金森氏症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简称PD)是一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四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目前帕金森氏症治疗手段有限,临床上多以脑深层刺激手术以及左旋多巴(levodopa)和多胺激动剂(dopamine agonists)的药物治疗为主。无论是药物治疗或者神经外科手术,都仅能减轻疾病症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与副作用。 至今帕金森氏症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学界普遍认为与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退化相关。目前的研究证据发现α-突触核蛋白...

了解更多

那些年中检院利用Biacore所发表的文章(下)

在上周Biacore的微信稿中,小编着重给大家介绍了中检院利用Biacore在新冠病毒相关研究中的成果,毕竟这也是近两年大家最关心的时事之一。其实中检院利用Biacore所做的研究工作远不止于此,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分享在结构生物学领域,疫苗质控方法的建立,以及小分子药物中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I型牛疱疹病毒(Bovine herpesvirus 1 ,BHV-1)作为一种广谱的溶瘤病毒载体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作为一类物种特异性的病毒,BHV-1并不会感染正常人体细胞,却可以感染和杀死多种组织来源的肿瘤细胞。    ...

了解更多

那些年中检院利用Biacore所发表的文章(上)

随着以Biacore为代表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先后收录入美国、日本和中国药典,并被推荐用于药物活性浓度定量、亲和力与动力学表征、免疫原性检测等。Biacore已经广泛应用到药物开发的多个环节,截至目前已有上百款药物在研发、生产及申报中都大量使用Biacore。...

了解更多

新型纳米颗粒新冠疫苗的研发新进展

截至2021年9月26日,SARS-CoV-2已经在全球导致了超过2.3亿COVID-19确诊病例,其中包括了多达475.1万的死亡病例。尽管我国已经全面控制了新冠疫情的大面积传播,然而仍有一些输入病例和零星本土病例偶现。开发强效地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成为了当前疫情防控的当务之急。...

了解更多

肝细胞癌治疗的新曙光:Biacore助力GPC3/CD47双抗开发

CD47作为新一代肿瘤免疫治疗的靶点,被业内认为是继PD-1/PD-L1之后攻克癌症的重磅“希望”,热度不断提升。基于CD47的双抗也是异军突起,持续引发关注。宜明昂科自主研发的两个基于CD47的双抗IMM0306(CD47/CD20双抗)和IMM2902(CD47/Her2双抗)均已获批临床;2020年,信达生物开发的新型抗CD47/PD-L1双特异性抗体IBI-322在中国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就在这个月,CDE官网显示百奥泰的PD-L1/CD47双抗BAT7104也已申报临床。...

了解更多

药物研发加速器:Biacore助力STING抑制剂的发现

近年来,全球各大药企,如安进、百时美施贵宝、礼来、默克、诺华、恒瑞等均布局一系列管线产品占有肿瘤免疫市场。从2011年上市的CTLA-4抗体到2014年上市的PD-1抗体,不少靶向免疫检查点的单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与市场的“重磅炸弹”。...

了解更多

小身材,大用途 | Biacore X100在破伤风毒素中和抗体研究中的应用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中毒性疾病,破伤风梭菌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后在缺氧环境下繁殖并分泌破伤风神经毒素(TeNT),导致全身骨骼肌持续性强直和阵发性痉挛,重症患者可出现窒息和呼吸衰竭,甚至引起死亡。尽管破伤风类毒素疫苗(经福尔马林灭活的TeNT)可以产生有效的中和抗体反应,并在全世界推广,但破伤风仍然地方性流行于中低收入国家,在孕妇、新生婴儿、未免疫或免疫不足人群中易导致死亡和残疾。...

了解更多

助力攻克重症医学难题 —— Biacore在脓毒症机理研究与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脓毒症(Sepsis)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每年全球有超过 1900 万的人患上脓毒症,病死率超过了 25%。 在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过程中,细菌来源的内毒素(LPS)能引起组织因子的表达与活化,从而快速启动凝血反应,形成血管内血栓并阻止细菌通过血循环进行传播。但当细菌大量侵入血循环造成全身性重症感染(脓毒症)时,失控的凝血反应将发展成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DIC...

了解更多

ADC药物研发与上市申报用什么,当然还是Biacore!

面对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癌症,经典的放化疗法或手术切除往往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理痛苦且治疗效果并不持久。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s)是一类重要的靶向治疗癌症患者的生物药,是由拥有强细胞毒性的化疗药物通过连接物与单抗偶联形成,兼具小分子药物强大的杀伤力和纯单抗高度的靶向性,因而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和发展热点。...

了解更多

文献解读 | 关爱婴幼儿健康,Biacore在肠道病毒致病机理研究与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肠道病毒(Enterovirus)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克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会导致多种人类及哺乳动物疾病,如感冒、手足口病及脊髓灰质炎病等。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效果甚佳,但是对其它肠道病毒感染尚缺少特异的控制方法。柯萨奇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和口-口途径传播。一般情况下,婴幼儿大多隐性感染;5 岁以下,尤其 3 岁以下儿童,排毒时间可达一个月。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心肌炎等疾病,对婴幼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在柯萨奇病毒致病机理研究与药物开发中,Biacore 能够大显神威,轻松玩转病毒粒子。柯萨奇病毒...

了解更多

寨卡病毒太顽固?来看看TA如何多快好省发现病毒克星

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感染是会对全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全年龄段群体均为易感人群,其主要传播途径有蚊虫叮咬、体液、母婴传播等。感染 ZIKV 后,常见症状为低热、斑丘疹、结膜炎、肌痛等,主要并发症包括先天性寨卡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新生儿畸形或死亡等。虽然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迅速,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有效治疗 ZIKV 感染的方法。 2020 年 7 月,南方医科大学黎孟枫教授团队在《BMC Medicin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ntibiotic fidaxomicin is an RdRp...

了解更多

做中药小分子绝对离不开它:Biacore助力甘草糖基转移酶研究

糖基转移酶在糖基化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能够催化活性糖基从糖基供体转移到糖基受体并形成糖苷键。生物体中存在着数量庞大的糖基转移酶类,大多数糖基转移酶基因都具有靠近C端的富含甘氨酸的保守区,该保守区也存在于UDP 糖基和 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中。 近日,来自于北京大学药学院叶敏教授的课题组在JACS发表了题为「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tructural Basis of an Efficient Di‑C‑glycosyltransferase from Glycyrrhiza...

了解更多

连发五篇:看Biacore如何助力新冠病毒入侵机制研究及治疗药物发现

随着连续多天的新增病例清零,以及一座又一座城市的「解封」,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在广大医务人员的日夜奋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得到了有效阻断,国内抗击疫情也已取得阶段性胜利。然而海外的疫情却日益恶化,截至 4 月 1 日,海外累计确诊的病例已经超过 75 万,超过 3 万人死亡。 病毒肆虐的背后,是到目前为止仍然对新冠病毒的入侵机制缺乏详细的了解,也无十分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研究新冠病毒的详细入侵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高效、低毒的药物仍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对抗新冠病毒的当务之急。...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