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分子互作“金标准” Biacore在CNS文章中的使用(下)
✦ 进化篇 ✦
古老基因对现代人类免疫系统的持久影响分析
文章使用Biacore检测HLA分子与不同基因序列的识别、结合情况,为理解不同人群对疾病易感性的差异提供了新的见解。

图1:Biacore检测不同基因序列与对应HL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脊椎动物的进化之旅与某RNA原件有关
RetroMyelin通过与转录因子SOX10相结合(使用Biacore完成了该实验),调节髓鞘主要成分Mbp的表达,进而影响髓鞘的形成。
研究还发现,RetroMyelin的获得很可能是在物种分化后独立发生的,这表明逆转录病毒的整合与脊椎动物髓鞘的形成存在密切关联。

图2:Biacore检测RetroMyelin原件与转录因子SOX10的互作结果
✦ 分子机制篇 ✦
ER应激期间线粒体蛋白翻译的 “避风港”:PERK-ATAD3A
文中使用Biacore检测ATAD3A与PERK近端环区域的结合。

图3:Biacore检测ATAD3A与PERK的相互作用
大脑独特的左右差异背后的遗传机制
研究中用Biacore测定了小鼠CACHD1ECD与FZD受体和LRP6共受体的结合亲和力,结果表明CACHD1可以与Wnt信号通路的两个关键受体FZD和LRP6结合,并可能通过竞争性结合的方式影响Wnt信号通路的活动。

图4:Biacore测定CACHD1与FZD和LRP6受体的结合
✦ 植物免疫篇 ✦
水稻刹车机制调控免疫反应
当水稻面临病原真菌入侵时,真菌细胞壁上的长链几丁质迅速诱导OsCERK1的激酶活性,激活的OsCERK1磷酸化OsCIE1并阻断其E3连接酶活性,从而释放刹车并促进免疫反应。
文章使用Biacore检测OsCIE1 U-box域与OsUBC8之间的结合亲和力,结果表明,Asp的Ser237磷酸化模拟突变显著降低了 U-box 与 OsUBC8 之间的亲和力。

图5:OsUBC8与野生型和S237D突变体U-Box的结合能力变化
✦ 细菌-噬菌体反免疫机制 ✦
文章使用Biacore检测HgmTad2与环状二核苷酸的结合,结果显示cGG与HgmTad2的结合KD值高达24.2 pM,这解释了为什么HgmTad2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时能够稳定结合内源性的cGG。

✦ 病毒篇 ✦
中国科学家团队首次揭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结构
文中使用Biacore检测了抗体与HBsAg的结合(图7)。

新冠变体JN.1的免疫逃逸
源自IGHV3-53/3-66的1类中和抗体(NAbs)对JN.1的野生型反应性具有重要贡献。然而,KP.2和KP.3能够逃逸这些抗体中的大部分,甚至包括由JN.1诱导的抗体,这些都表明了开发疫苗加强针的重要性。
文章采用Biacore及Protein A芯片检测不同病毒RBD及ACE2蛋白之间的亲和力,发现JN.1中的L455S突变减弱了BA.2.86 RBD的高亲和力,F456L和R346T + F456L对JN.1的hACE2结合亲和力影响不大,而KP.3的Q493E突变在JN.1 + F456L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受体结合亲和力。

禽流感病毒的单个突变增加感染人的风险
文中使用Biacore测定了大量的病毒或其突变体H5 HA与禽类或人类受体的亲和力,以及受体与唾液糖苷的结合。
结果表明,Q226L突变可以完全改变H5 HA的受体结合特异性,使其从禽类受体转变为人类受体,一些其他突变体可以进一步增强H5 HA与人类受体的结合亲和力(图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