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状纳米材料:细菌的“克星”?
25年2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受刺猬刺状形貌结构的启发,他们开发了名为“刺猬状人工介孔纳米结构 (mAPt)”的新型仿生材料,其具有高效捕获细菌和光热杀菌的能力,在公共卫生防治、免疫检测、开发新型抗菌材料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仿生学的日益发展,已经有了众多成功案例出现在医学、化工、军事等领域,例如电子皮肤、人工器官、生物活性玻璃等,给日常生活及医疗诊断提供了更多可选项。
今天,我们将围绕基于刺猬带刺的形貌特征研制出的mAPt材料分子,探究其组装方式、作用机理、抗菌特性与潜在应用场景!
mAPt的制备过程巧妙地结合了模板法和自组装法,其核心是金纳米颗粒,外壳是铂纳米颗粒,并具有介孔结构。这种独特的核壳结构和介孔特征,使得mAPt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催化性能。
如图2 a-ii所示,逐一使用还原剂生成金纳米颗粒与铂纳米颗粒,并让铂沉积在金核表面,形成铂壳。课题组通过摸索还原剂的加入量及反应条件,设计出具有特定刺突-介孔形貌的mAPt材料,并借助乙醇/水对其进行纯化,得到均一稳定的mAPt颗粒。
图2 b-I为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mAPt的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的数据展示。

mAPt是如何实现高效捕获细菌的呢?
如图3-a示意图所示,mAPt会通过其表面的刺突介孔结构,抓取鼠伤寒沙门氏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
具体实验数据可见图3b、3c、3e,无论电镜观察或荧光显色实验,都能说明mAPt有显著的细菌识别-抓取能力。

实验方案
流动相(Analyte):特异性抗体或mAPt分子
缓冲液:HBS-EP+
样品进样浓度梯度: 12.5-200 nM
再生条件:2 mM NaOH

mAPt还具有优异的光热转换效率
如图5b所示,经近红外光照射后的细菌-mAPt混合液,温度会随着mAPt浓度增高而增大;
图5c的平板涂布结果也表明,经近红外光照射后的细菌-mAPt混合液处理后的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生长情况均被大幅抑制。

mAPt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此外,mAPt还可以用于开发新型抗菌材料,例如抗菌涂层和抗菌纤维,用于预防细菌感染。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mAPt真的是细菌的“克星”呢?让我们一起期待这种新型材料在未来的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健康与便利!
科技创新无处不在,即使是小小的刺猬也能成为我们突破创新的对象。mAPt的研发不仅展示了仿生纳米结构的魅力,更为我们提供了对抗细菌的新武器。
Biacore作为分子互作领域的“金标准”,无惧各类复杂样本,常规的抗体、蛋白、小分子化药、金属离子、核酸、纳米材料、病毒颗粒等,在“全持续流”、“实时无标记”、“灵敏度高”的SPR技术体系中,得到全面、精准的互作数据,助力各项科研成果顺利产出。
